自我实现&亲密关系的思考
自我实现&亲密关系的思考
这篇文章是我现阶段对两个人生核心课题——“如何实现个人价值”与“如何构建理想亲密关系”——的系统性思考和梳理。在现在这个高度内卷、劳动异化的社会里,想要收获幸福快乐,就不得不认真思考这些问题,并为自己设计一套自洽的行动方案🥳
这既是一次思想的梳理,也是一份对我自己未来行动的规划蓝图。它不代表真理,只代表我此刻最真实、最坦诚的想法。
では、始めましょうか!
核心原则:以有效的自我实现为基石
“有效的自我实现,是未来利他的必要前提。”
用同心圆来想象:最核心的圆是我自己,向外一圈是我爱的人(家人、伴侣、朋友),再向外是更广阔的世界。我的目标是,希望这三个圆都能因为我的存在,而变得更好、更幸福、更快乐一些。
当然,我清晰地知道,我的利他倾向并没有那么极端。我不会以牺牲自己和身边人的福祉为代价去追求一个宏大的目标。所以,对我来说,最实际也最有效的路径,就是从内而外地努力。
在现阶段,我所有的努力,无论是科研还是个人成长,都像是在锻造同心圆最核心的那个“我”。我相信,只有先把“我”这颗石子锻造得足够坚实、有料,未来才有能力去守护身边的人(翻译一下:现在太菜了),并为世界带来积极、正向的涟漪。
这个原则帮助我调和了“为自己奋斗”和“为世界贡献”的内在矛盾,也让我体验到了类似“理想”和“梦想”所带来的那种崇高感和超越感,间歇性地为我起床、去实验室、去健身房提供了一些动力。但我也常常意识到自己能力和力量的有限,一边感到无奈和虚无,一边也深刻地理解了,为什么当代人越来越不敢、也不想去追求那些超越性的东西了。
应用(一):个人成长路径
作为一名预备读博的硕士生,竞争无处不在(虽然常常因为实验室过于nice而忽略这一点)。说实话,如何处理好竞争中的矛盾,我也还在不断地反思和摸索中。目前的我,选择用下面这些策略来应对:
- 承认竞争的客观存在:不回避,不内耗,正视它。
- 坚持正当竞争:守住自己的底线和原则。
- 用兴趣驱动,而非恶意内卷:驱动我努力的,应该是对科研本身的热爱与好奇,而不是“要把别人比下去”的念头。很幸运,我目前的研究方向本身就与“福祉 (well-being)”相关,这让我的“理想感”能一直在线!
- 尽可能地利他与合作:哪怕是直接的竞争关系,我也会尽力争取合作与交流。我相信,知识和善意在交流中会积累。
总而言之,我正努力将我的个人成长,设计成一个由内在动力驱动的、充满探索乐趣的项目。
应用(二):理想亲密关系的设计
对我而言,爱情和亲密关系,跟科研、运动一样,是需要认真学习、努力奋斗的人生课题,同样是自我实现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。
所以,我也会用一种“做项目”的严谨和热情,来设计和规划它。
我对理想关系的定义
我认为一段理想的亲密关系,应该是:
- 两个独立、完整个体的精彩协作,而非任何形式的依附。 我们首先是独立的“我”和“你”,然后才是“我们”。
- 它的核心是“共同成长”。 这段关系应该像一个催化剂,能让我们两个人都变成更好、更完整的自己。它是我们最小单元的共产主义。
- 它的本质,是对“福祉”(个人、伴侣、乃至未来家庭)的共同追求与创造。
基于这个定义,我不会去参加目的性过强的联谊活动。因为在那样的场合,很难展现出对爱情而言最重要的“内心世界”。我更倾向于通过创造和分享(比如这篇博客!),来吸引到真正能够同频共振的同路人。我相信,如果能遇到对的人,我们完全可以一起学习,一起锻炼,一起探索世界,而不是把彼此当作占据个人时间的冲突项。
我对“好感”与“喜欢”的理解
- 好感很简单。 只要对方是个好人,我就会对其有好感。好感适用于所有人,不局限于异性或者浪漫关系。
- “喜欢”则需要突破理性的检验。 在我的字典里,“喜欢”一方面需要好感足够高(即对方足够吸引我),另一方面需要通过我的理性检验。这个检验是指,我会基于一些比较容易获取的信息(如对方的年龄、家境、情史等),思考和评估我们之间是否存在走向未来的可能。如果我感性上足够被吸引,理性上觉得有希望,我就会认为自己是“喜欢”他。如果好感不足(乙游打多了),或好感很高但未通过理性审核,我都不会将其定义为“喜欢”。
- “三个月确认期”始于“喜欢”。 当我确定自己“喜欢”他之后,则会开启后续的观察和确认。
我的时间线规划与执行方案
没错,关于最飘忽不定的爱情,我也制定了一套动态的时间规划。这看起来可能有点死板和空洞哈哈,但它代表了我的诚意和为之努力的决心!
“三个月确认期”
在此期间,我会:- 进行深度信息探寻:努力去了解那些更深层次、决定我们能否走下去的东西。比如三观是否契合?他对事业的看法是什么?对丁克这类重大议题是否持有开放心态?
- 为开启关系做个人准备:我会开始认真地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,为未来的恋爱腾出时间和精力。如果他暂时(而非绝无可能)不喜欢我(😎👉😭想想就痛),那么我会开始主动追求对方(虽然社恐,但是为了爱情不得不勇敢……),届时我会思考如何了解对方喜好&展现个人亮点&不造成他人困扰。
- 检验冲动与耐心:用三个月的时间来确认我的“喜欢”并非一时冲动,能够经得起时间的维系。如果对方也对我抱有好感,这同样也是对他是否具备认真经营一段关系之耐心的观察。
“25/28岁人生规划”
我有一个大致的设想:二十五岁前(博一上学期结束)脱单;恋爱一年以上后订婚;二十八岁(博士毕业半年时)结婚。这个计划背后,是我对事业节奏、家庭责任和个人幸福的综合考量(类似于我把硕士第一年当成“博士试验期”)。它更像一个美好的“里程碑”假设。最关键的是,这是一个动态评估的计划! 如果到了时间点没能实现,那恰恰说明我之前的假设(比如二十八岁时结婚,假设是博士毕业的我,找到了自己喜欢&报酬尚可的工作)和努力方向(包括对伴侣的期待)需要复盘和调整。
我希望成为怎样的伴侣
在期待对方的时候,我首先希望自己能成为:
- 一个拥有独立精神世界和稳定内核的队友。
- 一个忠诚、可靠,并愿意为关系积极投入的经营者。
- 一个能深刻理解并肩支持伴侣自我追求的战友。
可能的伴侣画像
基于对自身及爱情的理解,我有以下推测和看法。注:下文对他的要求同样适用于我本身。
首先,我认为一段理想的关系,需要双方都具备一些重要的底层特质:
- 价值观:善良、有同理心、思想开放。打心底里有那种希望世界变好的利他主义倾向,待人友善,排斥“人上人”的概念。
- 责任感:对自己的人生高度负责。对待感情的态度认真、谨慎、忠诚,愿意把爱情看作一个重要的人生课题去努力。
其次,是一些双方共同塑造和成长的具体特质:
- 人生志趣:我认为一段理想的关系,需要双方都能欣赏以“探索”和“创造”为核心的人生模式。我希望我们都能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。如果恰好身处科研/技术领域,那可能会因为共享相似的思维模式而更容易产生共鸣!
- 生活方式:我认为一段理想的关系,需要双方都欣赏并追求健康自律的生活。比如规律运动、健康的作息和饮食。这不仅关乎身体,更代表了一种积极向上、掌控人生的生活态度。
- 对重大议题的开放性: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!我认为一段理想的关系,需要双方都具备理性探讨和学习了解的意愿。比如:
- 关于丁克:他可能暂时不了解女性在生育和养育中可能面临的巨大代价与困境,也从未想过丁克这个选项。但他一定会愿意了解、学习和探讨这些问题(高度开放性代表着他不会对拥有自身血缘的后代有很强的执念)。我也希望在他的引导下,去学习了解男性在这个时代与社会所面临的困境与难题。
- 关于过往经历:也许他在懵懂时期有过恋爱经历(最好别有🥲)。但最重要的是他现在是否对感情有着相对成熟的看法、认真的态度。
- 最重要的是学习和共情的态度本身。
- 对长期规划的共识:我认为一段理想的关系,需要双方都能理解和接受,为了共同的未来,我们可能需要做好一起面对长期异地/异国恋,说服家人接受丁克或领养生活模式的准备和规划。
结语:一份持续迭代的个人思考
感谢你耐心读到这里!
想再次强调,这整篇文章,只是我基于当前认知和信息,做出的一份阶段性思考总结。它是一个开放的、动态的系统,未来一定会随着我的成长和探索,不断被修正和迭代。
希望它也对你有所启发!✨也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和见解
(是谁还没有上线评论功能啊喂(╬▔皿▔)╯)!